当前位置: 知识&趣谈

AI来了,平台卡量,上半年卷不动?猎头下半年怎么打回一局?

发布时间: 2025-07-03

2025年已过半,许多猎头同行的直观感受是:节奏变慢了,需求更谨慎了,好人选也越来越难推,连以往熟悉的平台现在也变得"不好使"了。一些曾经拿得准、走得快的打法,正在逐步失效。

与此同时,AI正快速渗透招聘流程,平台系猎头公司持续低价抢单,"个体猎头的价值感"也在被进一步稀释。多个主流招聘平台陆续收紧简历开放权限,必须购买高阶套餐才能获取优质候选人的联系方式------信息越来越贵,分发越来越集中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机会不再,而是游戏规则正在悄然变化。"卷不动"也许只是表象,真正要做的,是及时调整打法。进入下半年,猎头该在哪些维度"补课",才能重新打回一局?


PART01◾补认知:了解变化,才能调整预期

不少猎头感叹:"现在客户开单比以前谨慎多了,推进节奏也慢。"这背后往往是企业用人成本控制加剧,以及对"人岗匹配"要求更细化。客户不再只追求速度,而是希望一击即中。猎头要重新理解"什么样的推荐才算有价值"。


PART02◾补选项:单一渠道已经不够用了

今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:招聘平台对优质简历的开放度明显降低。平台不仅减少了可接触的优质简历数量,还对主动联系(即"打招呼")的次数设置了严格限制。猎头账号功能也受到更多约束,需要通过购买额外的付费服务才能实现高效操作。在这种渠道红利消退、平台规则收紧的背景下,能否拥有自己的"备用池"人选资源,就成了基本功。

因此,猎头需要同步拓展多种渠道------利用垂直行业论坛、社交媒体、私域运营、校友资源等,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,而非完全依赖平台流量。


PART03◾补洞察:AI不能代替"判断力"

AI工具虽然能提升简历筛选、JD优化的效率,但无法替代顾问对人选状态的判断,特别是对"动机"和"适配度"的拿捏。客户不是缺简历,而是缺"可信、能成"的推荐。下半年,谁能更准确地洞察人选转岗背后的真实诉求,谁就更容易命中。


PART04◾补粘性:高频互动,赢得信任

人选变"冷",不是因为没人想跳,而是决策周期变长,对顾问的信任阈值也变高了。这时候,猎头是否能提供"除推荐外的价值"尤为关键。持续对接、职业建议、行业信息分享......都是在积累信任。

高频互动带来的,是顾问在候选人心中的优先级排序:谁第一时间想到你,谁就有推荐机会。


PART05◾补输出:内容也是连接工具

现在越来越多顾问通过公众号、朋友圈、知乎、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观点、案例、岗位分析等内容,既是人选维护工具,也能反哺客户信任。哪怕只是复盘一场典型面试失败的原因,都可能成为影响候选人决策的"关键参考"。

不是每个人都要做IP,但内容输出确实可以提升猎头的"存在感"。


PART06◾补节奏感:客户节奏慢了,猎头节奏不能乱

有些项目推进慢,并不代表机会不存在,而是意味着"补台"能力更重要。在客户面试节奏缓慢、内部争议较大的时候,顾问是否能通过及时回访、同步状态、给出建议,持续帮客户拉动流程,这才是专业猎头与"传简历"的区别。


PART07◾补判断力:识别"真需求"

下半年资源更宝贵,识别"真假需求"的能力变得关键。一个岗位是否真正准备好招人?客户是否能快速决策?背后有没有组织动因?这些都决定了顾问的投入产出比。

有经验的猎头不会把每一个"画大饼"的需求都认真对待,而是能通过谈话细节、历史合作记录快速判断项目成色。


PART08◾补关系维护力:不是每次都成交,但每次都能种下种子

下半年,很多"未成交"的互动,也可能变成年底成交的伏笔。一个暂时不动的候选人、一个未能合作的客户,猎头如何在不中断联系的前提下持续维护关系,是保持"推荐机会密度"的关键。


不是只有成交才算成绩,也不是每一次推荐都要马上闭环。进入2025年下半场后,猎头行业从"单一打法"向"复合能力"的过渡越来越明显。

技术工具来了,但不是替代人,而是重构工作逻辑;平台在"卷",但也催生了新的破局可能。

能在变幻中保持节奏的猎头,才有可能在下一个周期里拔得头筹。最终赢得这场拉锯战的,不一定是资源最多的猎头,而是那个判断最清晰、反应最及时、关系最稳固的人。

37 条   1 / 2    1  前往